郝俊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做优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历经淘汰高污染产业集群、优化传统产业集群、扶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积极推动形成“县县有集群”“一县一特色”的发展局面。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特色产业集群40个,涵盖电子信息、医药化工、装备制造、板材家具、纺织服装等行业领域,拥有元氏医药化工、正定板材家具等14个超百亿元集群,其中,平山高品钢新材料、鹿泉电子信息2个特色产业集群营收规模均超千亿元,并拥有12个省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
一、不断夯实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根基
一是壮大发展根基。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各县(市、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按照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组织开展特色产业集群规范调整工作的统一部署,提请新增晋州纤维素醚、深泽生物能源、高新区化工新材料等8个特色产业集群,如能获得省厅批准,集群总数将达到48个、年度营业收入突破8000亿元。二是促进集群提质。注重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引导各县(市、区)加大高端高新集群培育力度,目前,全市40个集群中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食品等主导产业类集群达到24个,在全部特色产业集群中占比60%,其中鹿泉区专网通信系统设备产业集群成功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推动政策落实。市级财政累计投入2615万元,对特色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特色产业名县名镇等进行奖励。同时,积极争取省级政策奖励,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自2023年以来,省级给予我市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等项目资金6597.2万元,全力支持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
二、抓牢抓实骨干企业培育
一是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量质双升。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落实“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机制,发挥政策红利,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今年以来我市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3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家,新增数量均居全省首位。二是“领跑者”企业标杆引领加速成型。将“领跑者”企业培育作为引领产业集群提质升级的重要发力点,建立了覆盖全部集群的市级“领跑者”企业培育库,首批入库企业47家。2024年新增“领跑者”企业25家、现有总数达99家,总数量居全省首位。三是规上工业企业支撑作用持续发力。规上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我局始终坚持把“升规入统”作为工业经济稳增长、增后劲的重要抓手。建立完善“小升规”培育库,做好新增规上企业摸底甄选工作,做到达限一个、入统一个。截止到2024年底,我市40个产业集群共有四上企业128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21家,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
三、持续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生态
一是“共享智造”发展模式不断推进。以《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共享智造”行动方案》《河北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共享智造”工作指南》等省级方案为指导,依据我市实际情况,在集群积极推广“共享智造”赋能发展模式,经过初步摸排,目前12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围绕关键设备、生产工序、技术创新等共享路径,均开展了“共享智造”赋能探索实践。如鹿泉电子信息河北北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技术创新为路径,开展半导体元器件“一站式”服务,参与共享企业数量达到50家、利润率提升10%;元氏装备制造、元氏医药化工以关键设备、生产工序、技术创新等共享路径,正在建设共享工厂及共享载体,均预计年底前完工。二是金融助企服务不断深化。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畅通政银企三方对接渠道,全力解决集群重点企业遇到的资金问题,先后与建设银行、河北银行、浦发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金融机构为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定专属金融产品,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千余家(次)企业解决260余亿元融资需求。三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石家庄市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工作方案(2022-2025年)》要求,大力实施县域科技跃升攻坚行动。市科技局每年设立县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持续开展县域科技创新支持工作,组织实施“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和县域特色产业揭“揭榜挂帅”等项目,加速推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强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大力提升县域企业研发能力,攻克县域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根据《全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结果(2024)》显示:我市13个县(市、区)被确定为A类,数量继续排名全省第一,B类县 8个,继续保持无C类县。其中,赞皇县获省级奖励经费100万元。
四、持续推进品牌标准建设
一是培育地理标志竞争新优势。市市场监管局加大地理标志资源挖掘,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纳入地理标志专门保护,积极培育我市地理标志竞争新优势。加强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制定的协调、指导,健全完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和扩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稳步提升用标覆盖率。二是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地理标志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培训,加强对地理标志商标品牌运用项目一对一、面对面的指导,通过项目实施,促创造、强保护、优服务,提升地方特色产业效益,实现地理标志富农、兴农,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繁荣。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提升品牌标准意识。2024年集群内企业拥有驰名商标24件,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7项,企业“话语权”不断提升。2024年,优选12家企业参加省“冀有特色”品牌研修班,扩大特色品牌宣传力度;持续发布赞皇酸枣仁产业指数,推动成立“赞皇酸枣仁”区域品牌,鼓励引导赞皇特色食品集群逐步将小酸枣做成大产业。市科技局在赞皇县备案酸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推动了我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加速推进招商引资
一是深入挖掘招商大使资源。为激发招商大使参与项目招引和项目研判热情,分别提请市领导召开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招商大使座谈会,持续开展拜访市级招商大使活动,以满满的诚意发动招商大使推荐项目、协助 组织和参与各类招商活动。首期71名市级招商大使累计提供176条招商项目信息,其中已签约或落地项目47个,配合组织 25 场活动,邀请210个客商来石,组织外出拜访55家企业,工作成效明显。二是坚持开展驻外招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 地派驻的招商工作组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克服人员不足困难,在驻地区域广泛拓展招商渠道,大力宣传我市经济发展新成效、城市面貌新变化。工作开展至今,累计拜访客商2000余家,向县(市、区)推送项目446个,其中32个项目已实现签约,得 到了县(市、区)广泛认可。三是探索基金招商新模式。2024 年以来,累计组织“基金+项目”招商对接会、“科创基石”系列活动等各类活动29场,共有196个项目现场路演、215家次金融机构参与活动,豪思生物、盾石磁能等多个项目达成融资意向,落地项目9个,“基金+项目”招商模式被省商务厅列为全年创新亮点工作。四是充分利用活动平台招商。牵头举办“石家庄市园区进清华项目路演活动”“石家庄投资合作交流会(韩国专场)”“京津冀粤机器人项目资本对接暨产业链招商活动”等各类招商活动30余场;筹办“廊坊经洽会”自办活动“石家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物流快递专场推介会”和我市主导产业建设场景展;积极参与“厦洽会”“进博会”“投洽会”等国际展会,在当地举办招商推介活动,深度拓展招商渠道。五是积极开展国际化招商。主动谋划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香港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境外招商活动,邀请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香港、台湾等境外客商来石考察洽谈,成功举办韩国企业代表团来石投资考察活动,不断拓展外资项目招商渠道和资源,裕华区沃尔玛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投资山姆会员商店项目、石家庄高新区台湾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自贸区正定片区韩国国际创业创新中心项目、正定县日本电磁分离器合作制造项目、石家庄经开区美国新能源充电桩及储能项目等实现签约。
六、持续优化外商投资服务
一是外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积极用足用好中央、省市支 持外商投资的政策,编制印发《石家庄外商投资指南(2024 年)》,高效兑现《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措施》,向外商投资企业拨付市级2024 年度外商投资企业奖励资金1425万元,争取到省级外商投资企业奖励资金2122 万元(我市5家企业受奖,数量全省第 1)。二是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得到完善。进一步发挥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工作专班、外商投资投诉服务中心作用,建立石家庄市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提请市领导召开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座谈会,逐一走访重点外商投资企业,动态掌握外商投资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和外资项目落地中存在困难,鼓励企业扩大投资,推动外 资项目加速建设,争取外资快速到位。三是切实强化外资工作赋能。积极组织各县(市、区)集中开展外资业务专题培训,一线指导外资项目落地到资工作,不断提升县(市、区)外资业务工作能力。
七、促进开发区能级提升
一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多次提请市领导调度开发区项目 建设和经济指标情况,创新开展项目观摩活动,察实际、比成效,项目建设得到有力推进。2024年度,推动市财政对项目建 设先进的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鹿泉经开区等6家开发区共下达1100万元资金奖励,用于支持招商引资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二是持续开展低效用地整治提升。在2023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得到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后,狠抓涉 法涉诉停产、倒闭企业处置工作,建立常态化府院联动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开发区已处置完成停产、倒闭企业170家;列入低效企业清单的1410家企业完成税收346660.2万元,较2022年同期已提升18.3%。三是全面摸底低成本化园区建设情况。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针对影响园区企业投资运营成本的用地、用能、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主要因素进行专项调研,多次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参照先进地市对我市开发区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总结经验做法提出工作建议,推动出台《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快打造具有坚强配套服务能力低 成本化园区的决定》,同时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四是统筹指导开发区调区扩区托管。支持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土空间 规划调整契机,通过扩区、调区和托管等方式,集中要素资源做大做强核心区,鹿泉经开区完成托管增容,行唐经开区、高邑经开区实现调区,充分考虑园区产业发展需求,优先保障产业建设用地和发展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引导各县(市、区)根据自身优势,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整合资源扶优扶强。聚焦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深入挖掘符合具有发展潜力、发展前景的骨干企业,优化服务对接力度,全力服务支持集群发展,助推全市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
石家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