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市政府同意,市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石家庄市民营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提出今后五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对促进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贯彻“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重大方针政策,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对民营经济作用的认识,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民营经济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入国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坚持集聚集约。加强政策引导,以各类园区为载体,推动企业入园集聚。强化“引”“育”并重,突出特色,全面深化强链补链延链,进一步提升县域特色产业集聚效应。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创新驱动,加强对民营企业科技和数字化赋能,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和市场创新,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五是坚持服务至上。聚焦企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政策,提升服务能力,深化政企直通和包联帮扶,全力解决市场主体关心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二、《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
《规划》突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一主线,围绕我市经济总量过万亿目标,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
一是要筑牢总量提升基础。到2025年,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增长,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民营经济占全市GDP 的比重保持在57%左右。
二是要形成产业集聚生态。到2025年,县域产业集群综合实力整体上台阶,年均营业收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全市50亿元以上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达到6家,其中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达到9家。新增2-3个特色明显的县域产业集群。
三是要激发创新发展引擎。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5000家,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家左右,争取打造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80家。
三是要培植竞争能力优势。到2025年,新增挂牌上市企业80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5家以上,力争入围省民营企业100强、省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和省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8家、14家和30家。
三、《规划》提出实施“九大工程”
(一)实施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1.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营造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围绕政策落地见效,开展政策直达,坚决按照“谁出台、谁解读、谁宣传”,不断扩大政策知晓度。
3.营造公正规范的法治环境。全面落实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4.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推进政务服务“一门办理”,深入开展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包联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
(二)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1.遵循企业梯度发展路径。建立结构合理的民营企业发展梯队,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发展模式,推动市场主体规范提升。
2.做大做强中小微企业。启动新一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大对“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力度。
3.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相互嵌入式合作,推进服务机构向重点龙头和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
4.培育产业龙头企业。鼓励优质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权收购和推进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等方式发展壮大,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资源整合,打造企业“大航母”。
(三)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民营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增加创新投入。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
2.推进技术创新。支持民营企业聚焦基础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
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民营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服务平台。
4.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载体,积极对接国家和京津科技成果库,打造京津科技成果集中承载地。
(四)实施数字化转型促进工程
1.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加快布局建设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夯实数字化转型根基,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赋能。
2.培育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新型生产组织模式,促进制造资源优化配置。
3.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优先在规模以上企业应用。
(五)实施县域产业集群提质升级工程
1.持续提升产业增量。围绕特色产业新动能培育、传统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团队招商、以商招商和平台招商。鼓励企业加大投资、扩大生产,夯实县域工业发展根基。
2.积极培育新产业。坚持“项目为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达效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3.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鼓励集群企业、行业组织、高校等共同打造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标准推广、人才培训、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物流配送、电商平台等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
4.提升企业发展质效。引导“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标准领跑者等各类优质企业规范法人治理,成为集群“排头兵”。实施县域科技跃升计划,带动全市县域经济、园区经济转型升级。
(六)实施良好产业生态构建工程
1.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重点产业链,持续开展稳链强链,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链变革、供应链重构、创新链重塑、价值链升级。
3.壮大现代商贸流通。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发展直营连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
4.加快服务业高端化。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5.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更多名特优新品牌,形成种养殖、加工、销售、物流及其他服务业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七)实施要素支撑保障工程
1.优化土地要素支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优先发展的产业且用地,予以优先、优惠供地。鼓励以弹性年期、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供应工业用地。
2.加强融资服务。加大金融服务普惠力度,推动银行、保险、租赁、担保等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高效对接,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覆盖面。
3.引育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重才、引才、用才、爱才的政策环境,实施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梯次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人物、企业高级管理者和优秀后备人才。
(八)实施高质量发展载体建设工程
1.推动园区能级提升。将工业园区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弹性发展区,为未来企业集聚、产业链延伸预留充足承载空间。
2.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园区低碳化、循环化改造,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开展“三废”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应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3.建设清洁化智能化园区。鼓励民营企业进行生态化设计和清洁化生产,全面推进清洁发展模式。
(九)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融入工程
1.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引导民营企业适应需求结构和消费品质升级的大趋势,深度融入国内投资领域与消费市场。
2.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打造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有序推动我市优势产能走向世界。
3.推动对外合作交流。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参加展览展会、博览会和推选评比活动,积极谋划“产业+展会”发展模式,提升我市产业影响力。
四、《规划》明确推进落实的保障措施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切实做到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发展目标。
二是要做好中期评估。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做好规划落实情况的中期评估,分析规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分析短板不足,研究原因对策,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解决。
三是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精准包联帮扶,落实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包联机制,开展职能部门进园区(民企)活动,听民意、集民智,服务本地民营经济发展。
四是落实好激励政策。推动政策供给与企业需求匹配,强化政策辅导和宣贯,确保普惠政策实现精准推送。
五是要大力营造发展氛围。主动讲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故事,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