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工作动态
打好“组合拳” 壮大“领跑者”——我市工信系统全力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2023年08月14日  
落好关键“子”,盘活整盘“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特色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
全市工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要求,坚持精心谋划安排,强化经济运行,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培育优质企业,优化政策措施,打好固本、增效、提质“组合拳”,着力推动全市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驶入新征程的“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全市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完成营业收入2734.04亿元,同比增长14.6%。
鹿泉区高标准编制了新一代电子信息和半导体产业“十四五”规划以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鹿泉经开区电子信息园从7平方公里扩区至17.37平方公里(2.6万亩)。以搭建平台、引进项目、培育企业为抓手,依托重点企业技术优势,鹿泉电子信息产业近年实现爆发式增长,企业数量由2016年的280余家增加到目前的900家;产业规模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速。
在石家庄,像鹿泉经开区电子信息园这样的纳入省统计范围内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有40个。共有各类企业1.2万余家,其中生产企业5100余家,配套企业近2000家,三产企业5400余家;2022年度集群规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占17个县(市、区)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51%左右。
精心谋划部署 统筹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精心谋划部署,描绘经济发展蓝图,引领产业集群向前发展。目前,我市拥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29家,数量居全省首位。
加强组织领导。参照省民营经济领导小组调整情况,对我市民营经济领导小组进行了优化调整,形成抓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工作合力。印发《石家庄市县域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提质跃升工作方案》,围绕产业链协同、企业壮大、转型提质、品牌提升、生态优化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多维度联动工程,着力提升特色产业的质量和能级,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印发了《石家庄市工业投资“百项千亿”工程行动方案》,强化投资引领带动,常态化组织项目观摩拉练活动,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
调整优化整合。对全市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进行优化整合,特别是围绕培育形成新的集群增量,充分发挥晋州、新乐、深泽、赵县等地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的有利条件,积极培育医药产业集群,全市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从去年的36个增加到40个。
强化督导推进。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全市逐月调度内容,通报完成情况,压实各县(市、区)责任,督促抓好工作落实。
强化运行调节 保障产业集群稳步发展
坚持抓运行调节,推动稳步增长,为产业集群发展保驾护航。2023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居全省首位,有效带动县域产业集群稳步增长。
科学统筹部署。组织召开了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奋斗目标,部署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为各项工作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运行监测。瞄准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加大对重点县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的监测,每周跟踪工业用电量、主要产品产量,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指导企业应对解决。
强化运行调度。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坚持工业经济运行月调度,紧盯关键节点,加大调度频次,加强要素保障和产业链、供应链协调,保供保畅、保要素、保双链稳定,稳定企业运行。
加快产业发展 巩固产业集群发展基础
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为产业集群发展巩固产业基础。今年上半年,医药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5%、25.5%,成为拉动产业集群增长的主引擎。
建立专班推进机制。针对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全市工业占比较大的主要产业,市工信局内部成立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食品、装备制造、钢铁、石化和纺织服装等七大专班,落实产业奖补,引导企业入园聚集发展,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的动力。
强化主导产业辐射带动。促进市域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协同联动、并联发展,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40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中,电子信息、医药、装备制造和食品类产业集群数量占比近60%。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推动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县域特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我市9个县(市、区)在2022年度省县域创新能力跃升评价中位列A类,占全省的19%,鹿泉区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1位,新乐市、井陉矿区、井陉县由C类跃升为B类,9个县(市、区)实现位次提升。
培育优质企业 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效
抓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为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新优势。认真落实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办法,集群中共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86家、高新技术企业377家,成为各个细分领域的“领跑者”。
建立梯度培育机制。聚焦精准、高效原则,逐步建立了“培育创新型、推荐专精特新、选拔小巨人”的梯度培育模式,实时组织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筛选重点予以精准培育,有力地引导了我市中小企业提升质量效益。
强化培训服务机制。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从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质量品牌、人力资源等方面,构建多方位的服务体系。依托服务平台,每年开展10场次以上活动,通过专家授课、机构对接、参观见学等形式,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开阔视野,提升企业经营本领。
落实融资支持机制。市工信局全力解决专精特新企业遇到的资金问题,搭建政银企三方对接渠道,自2021年9月起,先后与建设银行、河北银行、浦发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金融机构与企业开展“多对一”“一对一”精准对接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企业解决80多亿元融资需求。
实行政策激励机制。自2021年开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现代食品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分别制定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从2022年开始,市财政对全部专精特新企业实行贷款贴息。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支持720个项目(企业)2.5亿多元。强力的政策支持,有效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
提升服务质量 赋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深化企业帮扶,当好企业的“娘家人”,激发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活力。去年以来市县两级各工作专班服务对接企业1万余家次,协调解决困难问题2000余个。56家省级“工业诊所”,累计服务工业企业1.2万家次,提供诊断报告4万份。
深化包联帮扶。市、县两级对全部规上企业,按照“五个一”工作机制,实施全覆盖包联。发挥河北省为企业服务平台的“便企、惠企、助企”作用,构建线上线下24小时在线服务的“工业企业之家”。
鼓励工业设计。资助购买工业设计服务、成果转化项目,加强工业设计中心培育,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展工业设计进企业、进园区、进集群等活动6次,服务企业83家,加快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渗透融合。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了3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鼓励企业上云用云,全市企业上云总数已达1.7万家。
组织“工业诊所”开展“巡诊问诊”活动。多次组织“工业诊所”走进相关县(市、区)企业,通过业务讲解、座谈交流、现场诊断,聚焦技术创新、质量品牌、节能环保、企业管理、金融融资、市场销售等方面,着力帮助企业解决难点堵点问题,为产业集群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智力和专业服务支持。
 
市工信局组织中小企业公益服务活动
 
“工业诊所”到企业现场问诊
 
“工业诊所”开展“县区行”活动
制定政策措施 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抓政策扶持,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营造产业集群发展良好环境。今年以来,通过兑现五大产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等扶持政策,共发放奖补资金1.95亿元。
优化政策措施。优化完善了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力求政策切入点、发力点科学精准,促进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发展,对企业发展给予全方位支持。
推广惠企政策。充分利用局网站、微信公众号、政策宣讲、入企辅导、恳谈会等形式,向企业宣传政策、落实政策、帮享政策,确保所有企业“应享尽享、应享快享”,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帮助企业了解政策享受政策,鼓足企业发展干劲。
用好服务平台。发挥“河北工业企业服务平台”便企、惠企、助企作用,对企业诉求接诉即办,限时办结,打造培训服务、政策支持、产融对接等多维度、多方位的服务体系。
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全市建成各类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45家。正定县成立数字经济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无极县开发完成了“一网五中心”的产业数字化平台,赞皇县建立酸枣仁指数平台,并成功发布价格指数。
 
市工信局帮扶组到企业进行帮扶
 
市工信局组织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活动
厚植集群发展新优势 推动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长风劲吹千帆竞。
下一步,全市工信系统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不断厚植集群发展新优势,优化集群产业结构,探索新模式,打造新业态,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全市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全力打造立县兴业的优质产业生态。定期督导调度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积极发挥培育“千亿级”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级政府对标先进找差距,培育龙头企业,抓好产业发展政策落实,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提质增效。
不断打造引领发展的排头兵。筛选有潜力的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库,分行业、分层次、分梯队实施重点培育,加快我市企业上市步伐。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核心领域,培育一批能够抢占市场高地的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引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发展的样板、标杆。
不断激活加速发展的动力源。开展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好国家、省有关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快转型。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揭榜挂帅制度,发挥好科技特派团制度,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引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
不断培育竞争发展的新优势。充分发挥园区经济发展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吸纳汇聚高端优质资源,加速扩容提质,增强承载能力。引导集群企业、行业组织等打造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引导企业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争创国家、省质量奖项,实施产品、企业、区域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战略,提升企业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我市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未来可期!
(来源:石家庄日报)